【重走西北角】“陕北老碗”盛满烟火情 汤永丽32年坚守乡土味“炖”出文旅融合新画卷
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延安市河庄坪镇的黄土坡,陕北老碗农家乐的窑洞烟囱就冒起了青烟。汤永丽系着围裙站在灶台前,铁锅里的炖土鸡滋滋作响——这个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32年的女人,正用一口粗瓷老碗,盛满陕北的烟火气。
老碗为名:盛起陕北人的厚道
“陕北老碗”的招牌,藏着汤永丽最朴素的心思。“陕北代表地域,老碗是咱这儿的特色,一碗盛菜,尽显厚道。”她总说,这名字就像陕北人的性子,分量足、情义重。

陕北老碗农家乐一角 胡鑫倩/摄
“咱就是要体现陕北人的厚道,还有那股子实在劲儿。”汤永丽一边往灶膛里添柴,一边念叨,“你看这老碗,敞口大,盛菜多,客人来了吃得饱,心里才踏实。”她擦了擦手上的面粉,铁锅里的酸辣洋芋擦擦正散出酸香。
这家农家乐严选本土食材:农户自种的五谷杂粮、散养的土鸡土羊、山间采摘的菌菇……经传统工艺烹制后,农家炖土鸡、酸辣洋芋擦擦等经典陕北菜重现舌尖。更特别的是,窑洞内的热炕成为特色体验——冬日里,游客围坐炕头,听一曲信天游,品一口地道的陕北味道,黄土地的厚重文脉与人间烟火在此交融。
2015年从枣园搬迁到河庄坪镇时,面对汤永丽这个“城里来的老板娘”,村民们曾带着疑虑打量她。修建窑洞时有人围观,装修时不乏闲言碎语,但汤永丽没多解释,只是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备菜。如今,农家乐的土炕上常坐满食客,榆木桌上摆着粗瓷碗,碗里面盛着洋芋擦擦、麻汤饭。“客人说这味道像‘妈妈做的’,我就知道路走对了。”
窑洞为家:一炕一灶续文脉
走进农家乐,不起眼的窑洞内部别有洞天。桌上碗筷收拾得整整齐齐,炕上铺着粗布褥子,墙上贴着陕北剪纸。“客人来了先上炕,就像到了自个儿家。”汤永丽说,这是她特意保留的陕北特色。

陕北老碗农家乐窑洞内陈列 胡鑫倩/摄
“陕北的窑洞有文化、有内涵哩。”她摸着窑洞的石墙说,“你看这窑洞分土窑、石窑、砖窑,咱这带炕的,一来方便客人带老人歇脚,二来嘛,这大土炕就是咱陕北的标志,客人躺上去,就知道到了陕北。”
经营中,她总想着把陕北文化“端”上餐桌。请来陕北说书艺人驻场,饭点时窑洞里便回荡着信天游的曲音;逢年过节组织大秧歌表演,游客跟着鼓点扭起来,碗筷碰撞声都成了伴奏。她笑着说,自己的拿手菜“羊头捣蒜”在宝塔区首届农家乐厨艺大赛中拿过三等奖,但最得意的还是“让陕北味带着文化走出去”。
服务员尹艳娇表示,旺季时店里的周末营业额可达一万多,客人大多因“地道”风味而来。她说:“炕是热的,菜是香的。咱卖的不只是饭,更是陕北人的生活。”
联盟为桥:一链一环共致富
2024年,河庄坪镇成立了河庄坪创新创业发展联盟,该联盟是由食用菌、农家乐、园艺盆景、电商直播等11条产业链组成的合作平台。作为联盟农家乐产业链的链长,汤永丽的眼界早已不局限于自家灶台。她将村里滞销的西瓜制成酱料,将畸形香菇开发成特色小菜。“农民种什么,我就加工什么。”她笑称自己像个“拾荒者”,把看似无用的边角料变成增收的原料。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农产品损耗问题,还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着全村发展。
“联盟就是帮农民兜底的。”她说,当初加入联盟,就是看中“抱团取暖”的力头。农民种的菜卖不掉,她来加工;采摘园的游客没处吃饭,她来接待。

汤永丽讲述着联盟的情况 袁维焰/摄
大伙勠力同心,串联起了种植、加工、销售、研学等多个环节。游客摘完菜,学做完美食,再带点农家特产,玩得自由又舒心。同时,村民也通过产业链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的目标。“下一步想办个培训班,教大伙做粗粮细作,家家都能搞接待,河庄坪镇就能成旅游镇。”汤永丽望着窑洞外的黄土坡,眼里仿佛已经看到一幅其乐融融的画卷。
傍晚的农家乐,窑洞灯光渐次亮起。汤永丽站在院子里,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,脸上堆起笑。32年来,她始终握着那把铁锅铲:“老碗装的是菜,更是陕北人的情分,只要这味道在,日子就差不了。”
(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研究生胡鑫倩、李宇新;指导老师王臻、阴雨永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