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问百科 手机版
首页 > 实时讯息 >

文博日历丨“羌笛何须怨杨柳” 诗中的羌笛或许长这样

时间:

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

诗中的羌笛究竟长什么样?

三个看点带你认识卡约文化鹰纹骨管

01

“爱到骨子里”

青海先民把对鹰的崇拜刻在骨头上

这件鹰纹骨管

出土于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遗址

来自青铜时代卡约文化

距今3600—2600年

骨管用动物肢骨制成

呈中空圆柱状

表面光滑

线刻七只展翅飞翔的鹰

突出了鹰的喙、羽翼等特征

△不同器物上的鹰纹。

鹰纹线条简练

雕刻技艺粗犷有力

不仅呈现了卡约文化器物风格

还反映了卡约先民对猛禽的崇拜

△鸟(鹰)纹彩陶壶俯视图,青海省博物馆藏。点击图片,看古人把“飞鸟绕日”画在彩陶上。

鹰是青藏高原常见的一种猛禽

因其雄健的体魄和高超的生存智慧

一直处于食物链顶端

是青海远古先民较早崇拜的图腾之一

因此在同时期的青铜器、陶器中

常会有鹰纹出现

02

是骨笛半成品还是存储器?

骨管用途成疑

卡约文化时期

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

史前先民逐渐认识到

随处可得的骨质原材料的用处

并利用动物不同部位的骨骼

加工成功能各异的骨制品

那么鹰纹骨管究竟有何用途?

考古学家认为

它或许是用于制作骨笛的半成品

骨笛是笛子的一种

20世纪80年代

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

出土一批骨笛,多为七孔

是中国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吹奏乐器

△贾湖骨笛,河南博物院藏。点击图片,听穿越八千多年的远“骨”之音。

贾湖骨笛也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

而这件鹰纹骨笛并没有开孔

因此被认为是“半成品”

△骨针,青海省博物馆藏。

不过,也有专家认为

这件骨管或许是用于存放骨针等的存储器

骨针是针的早期形态之一

因为制作精细、钻孔难度大

所以骨针代表了当时生产工具的制作水平

虽然这件鹰纹骨管的具体用途

至今没有定论

但是都足以证明

青海先民已经熟练掌握

各种骨制品的加工技术

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

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

03

“山口前的平地”

卡约文化遗址是古羌人文化遗存之一

卡约为藏语,意为山口前的平地

卡约文化因发现于青海湟中卡约村而得名

其遗址被考古专家认为是古羌人文化遗存之一

卡约文化与齐家文化具有承继关系

(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)

目前,学者们普遍认为

卡约文化分为上孙、阿哈特拉、大华中庄三个类型

△青海湟中区是卡约文化的核心分布区。

卡约文化相当于

我国中原地区的商周时期

作为青铜时代中国西北地区一种文化形态

它是青海地区

分布范围最广、遗址数量最多的文化类型

目前所发现的遗址数量

已超过1700处

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与畜牧生产工具

而出土陶器数量和质量明显减少和降低

取而代之的

是大量木制品和小件青铜制品

因此,卡约文化显示了古羌人

以畜牧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特征

卡约文化的发现

为研究中国文化和青海地方史

提供了宝贵的史料

也为探索中国文化的起源

提供了新的维度

来源丨央视新闻(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