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问百科 手机版
首页 > 实时讯息 >

辽宁又有两组珍贵档案入选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》 全省累计已9组入选

时间:

来源:辽沈晚报

7月17日,辽宁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,介绍了全省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,并着重提到在不久前国家档案局公布的第六批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》中,我省有2组珍贵档案成功入选。至此,全省已有9组珍贵档案入选《名录》。

9组珍贵档案分6批入选《名录》

省委办公厅副主任、省档案局局长、省档案馆馆长田富祥介绍称,国家档案局在2000年启动实施了“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”,建立了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》。近年来,辽宁各级档案部门认真筛选我省珍贵档案文献遗产,积极开展申报工作,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。

在我省已经入选的9组珍贵档案中,有7组档案来自辽宁省档案馆,分别是2002年、第一批入选的唐代开元年间档案和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实录稿本;2003年、第二批入选的戚继光签批的申文;2015年、第四批入选的盛京内务府册档和“慰安妇”档案;2023年、第五批入选的盛京内务府稿档;以及2025年、第六批入选的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。

沈阳市档案馆1组档案入选,为2025年、第六批入选的1911—1931年奉天地区日本侵略活动档案;还有朝阳市喀左县档案馆1组档案入选,为2003年、第二批入选的图琳固英族谱档案。

此外,辽宁省档案馆馆藏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相关专题档案还于2010年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。这些珍贵档案,时间跨度悠远、主题特色鲜明,是名副其实的文化瑰宝。

第六批入选档案之《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》

省档案馆副馆长程大鲲介绍说,今年最新入选的《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》是清乾隆元年至宣统元年间,三姓副都统衙门管理黑龙江下游、乌苏里江流域以及库页岛等地区时,与吉林将军衙门及其他衙署之间往来文书的抄存档册。

该档案主要以满文书写,共计483卷(册)、19995件,记录了三姓地区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、民族、自然生态、对外交涉等方面的历史状况,是清代东北军政机关较为系统、完整、连续的地方衙署文书档案抄存。“三姓”核心区域为现在的黑龙江省依兰县,因清初赫哲族努叶勒(卢氏)、葛依克勒(葛氏)、祜什哈里(胡氏)三姓聚居而得名,是清代东北边防重镇和满族发祥地之一。

《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》集中反映了清政府对三姓地区的有效管辖,是研究三姓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、移民开发与人口状况、经济贸易等方面的第一手原始珍贵史料,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史学价值。

该档案记录了衙署履行军事职能、管理旗务、治理边境、处理涉外事务的史实,是研究东北边疆史的重要史料。该档案大部分以满文记录,也是研究满文文书用语的宝库。

下一步,辽宁省档案馆将进一步推动该档案的科学保护、系统整理、深度研究和开发利用,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档案力量。

第六批入选档案之《1911-1931年奉天地区日本侵略活动档案》

沈阳市档案馆馆藏《1911-1931年奉天地区日本侵略活动档案》成功入选第六批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》。

沈阳市档案馆副馆长李力钢介绍说,该组档案源自沈阳县公署全宗,共590件,包含文字、图示、实物等,涵盖主权侵犯、经济掠夺、军事扩张等内容,系统披露了日本组建满洲开发队、私设警察机构、测绘土地、搜集情报等早期侵略细节,全面呈现日本“有组织、多维度”的侵略架构,为解析日本侵华战略根源和轨迹提供了唯一时序性实证,助力辽宁构建起完整的抗战历史脉络,有力驳斥了“九一八事变是突然爆发”的历史虚无主义谬论,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蓄谋已久的历史真相,对于唤醒民族创伤记忆,凝聚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,使抗战精神成为当代人的奋进动力具有重要意义,也为开展日本侵华战略布局等领域研究提供了关键原始记录。

下一步,沈阳市档案馆将以该组档案入选“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”为契机,努力实现档案的创造性转化。一是推动档教融合,开发“档案里的抗战故事”读本,开展“档案研学”活动,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场景。二是推动档文融合,推出“云端档案展”“奉天档案有声故事”,让档案从“文献”变为“文化符号”。三是推动档旅融合,设计“奉天抗战档案寻踪”主题研学路线,助力沈阳红色文化旅游。

沈阳市档案馆将努力让档案从库房走向社会,从历史走向现实,在守护记忆中凝聚民族力量,在传承精神中开创美好未来。

编辑:时海波

责任编辑:肖登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