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问百科 手机版
首页 > 实时讯息 >

【社论】“人工智能+”时代加速到来

时间:

中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顶层设计来了。

国务院日前印发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(下简称意见),明确提出:到2027年,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,新一代智能终端、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%。到2030年,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,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。

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,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。2024年,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持续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。

意见部署部署了6大重点行动,即“人工智能+”科学技术、“人工智能+”产业发展、“人工智能+”消费提质、“人工智能+”民生福祉、“人工智能+”治理能力、“人工智能+”全球合作;此外,还提出强化8项基础支撑能力,包括提升模型基础能力、加强数据供给创新、强化智能算力统筹等。

此次意见的发布,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从自发的市场探索,迈向自觉的、有宏观战略指引新阶段的关键标志。一份清晰的产业政策,其首要价值在于为身处全球技术竞争浪潮中的整个行业,提供“压舱石”般的稳定性与明确的“航向图”。

这种宏观层面的确定性,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在进行长期、高风险的基础技术研发时的决策成本,能够有效引导社会资本、人才等关键要素向战略性、基础性领域集聚,从而将零散的行业潜力,汇聚成推动产业整体跃迁的强大合力。

这份政策的长期价值,更体现在它扮演着“超级协调者”与“生态构建者”的角色,着力解决单一市场主体无法克服的结构性难题。

以意见中反复强调的“统筹”为例,尤其是在智能算力领域,这正是对市场可能出现的重复建设、资源错配等失灵现象的精准干预。通过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,产业政策能够像构建国家电网一样,优化资源配置,降低全社会的创新门槛,让算力这一核心生产资料,能以更普惠、高效的方式触达每一个创新主体。

同理,在数据供给和模型能力建设上,政策的着力点在于推动标准建立、促进开放共享,旨在打破“数据孤岛”与技术壁垒,培育一个协同创新、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。这正是产业政策的优势所在——它能构建让所有参与者都能茁壮成长的“公共基础设施”和“肥沃土壤”。

在AI革命日新月异的当下,今天的产业政策不仅要“修路”,更要通过创造和引导需求来牵引产业发展。意见明确了6大重点行动,这不仅是对未来应用场景的展望,更是强有力的市场催化剂。

政策通过为前沿科技在科学发现、新业态培育等领域的应用“背书”,实质上是向市场释放了清晰的需求信号。这种“需求牵引”效应,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创造了广阔的商业机会,也为企业在基础技术上的投入找到了明确的价值出口。由此,应用落地反哺基础研发,基础突破再拓宽应用边界,一个供给与需求相互促进、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格局得以形成。

对于行业而言,这份文件不只是一份行动指南,更是一股关键的“助推力”。在国家政策引导下,产业界能够更有信心地、更有效率地去攻克底层技术的难关,为前沿科技筑牢路基,确保中国的人工智能事业,不仅行得快,更能迈得稳、走得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