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问百科 手机版
首页 > 实时讯息 >

太原:家庭小账本 记录生活美

时间:

崔树真的家庭账本

“收入19元,买鞋、逛商场花掉2元。”从1970年拿到第一笔工资起,崔树真养成了随手记账的习惯,家庭收支,都会被她详细写在本子上。如今,73岁的老人每当翻看家里的老账本,总禁不住感慨生活“今非昔比”。账本上,一串串数字里跳跃着柴米油盐,一条条明细中看得见幸福满格。

每页都是生活

7月7日,滨体社区活动室内,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老物件分享活动。居民们纷纷带来各家珍藏的“宝贝”,包括老茶杯、老式收音机、二八大杠自行车、缝纫机、粮票等。每一件的背后,都藏着一段光阴故事。

此前,网格员郭文媛在入户时发现,许多老人都喜欢保留旧物,种类繁多。社区书记李福林得知后,搭台让大家展示,让人们感受时代变迁。

家住海尔国际小区的崔树真,带来了家庭账本,引起很多人的兴致。她从上班起,就坚持记账,1970年到2025年,记满了两个本子。翻开细看,一行行“收支明细”,让几十年间幸福的生活看得见、摸得着。

崔树真是汾西矿务局(现山西汾西矿业有限责任公司)的一名退休职工,18岁上班,从车间学徒工做起。翻开最初的记录,第一笔账目是1970年1月26日,收入19元,这是她拿到的第一笔工资。

顺着账单往下看,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扑面而来:买肉得凭肉票,1斤猪肉0.72元;馒头每个5分钱,还需要1两的粮票…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崔树真的家庭开销,粮油肉蛋等基本生活所需占据了“大头”,每月结余常以角、分计算。

账本见证改变

崔树真回忆道:“当时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,记下每一笔开销,就怕月底接不上。每个月想着法子攒下一点肉票、粮票,过年给父母带回去,留给老人用。”

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,她家的账本也悄然发生变化。1978年,崔树真准备结婚,两笔花销格外醒目:买了1辆飞鸽牌自行车,花掉175元;1块西铁城女士手表,花了219元。看得出,她的收入明显增加,敢花钱了。

1983年,她为家里购置了一个“大件”:花了435元买了1台电视机。1986年,热爱手工活的她终于等到了配额,花175元抢到了蝴蝶牌的缝纫机。

进入上世纪90年代,“儿子英语班费用”“安装固定电话费”等新开销跃然纸上,教育和通信支出显著增加。进入千禧年之后,账本记录变得愈发丰富多彩,崔树真的家庭开销更多用在了“儿子出国留学”“购买改善型住房”“办理健身卡”等方面。

她笑着说:“瞧,日子好了,收入高了,每月在‘吃’上的支出虽然增加,但占比却小了。同时,文化娱乐、健康保健、住房改善等提升生活品质的开销,明显多了。”

日子越过越美

“以前买肉是改善生活,现在天天有肉都不算啥,还得讲究有机、健康。”崔树真指着最近一笔212元的超市购物支出说。这笔支出,有机蔬菜花了78元,占比三分之一。

近期还有一笔1.4万余元的支出,是她报名钢琴课的培训费。年轻时没有条件和精力,现在老人想重拾梦想,也给退休生活充充电、添添彩。“我家的账本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小日子越过越红火,不但购物选择多了,品质也变高了。”她的话语中洋溢着幸福。

崔树真带来的账本,记录着家庭的“收入曲线”,是小康之路的幸福见证。“连续很多年,我的退休工资都在涨,想买点啥,‘底气’更足。”她说,幸福的生活看得见、摸得着,日子越过越舒坦。


来源:太原晚报